什么是内容营销
533
2022-08-01
有了好的内容,便有了站上起跑线的资格,但在接下来的竞赛中结果如何,则是一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传播战:只有将内容传播出去,让用户注意到,才是成功的内容营销。道格·凯斯勒在《内容皮条客日记》中写道,“质量、相关性以及时效性,只影响内容成功42%~67%的分量,而另外的因素则是让用户注意到”。在高客单内容营销中,也有着10∶1法则,即在文案制作上每花1美元,就应该在传播上花10美元。内容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分析内容传播:
一、传播渠道概况:
如果微信不火了,企业还有什么渠道可以选?罗列出可以选择的渠道,并给出相应策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媒介渠道可以分为两大类:需要付钱的渠道(付费媒体)和免费的渠道(自有媒体、赚来媒体)。
二、传播渠道选择
1.怎样选择适合企业的传播渠道?
(1)付费媒体:社交媒体和付费搜索是完美搭档。
B2B营销人使用的付费媒体中,社交媒体占84%,搜索引擎占67%,二者是付费媒体的完美搭档,如图2-31所示。社交媒体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参与度,搜索引擎广告则能帮助品牌提高流量,培养潜在用户,进而提高销量。71%的用户会在搜索引擎上搜索,64%用户会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同时,调查发现,年轻网民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与品牌互动,在消费之前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商品信息。
一方面,对搜索引擎进行优化,好的搜索引擎优化(SEO)原则应在开始创建营销内容之时便加以运用,渗透进元数据之中,不要在写完之后再去修改。另一方面,重视社交端,特别是微信与知乎等社交属性的应用,它们共同构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新生态,在社交端生态布局时,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协同。
(2)自有媒体:以社交端为核心,布局全渠道。
在中国,微信是连接企业与用户最好的触点。微信服务号在本质上具备比移动官网更强的互动属性与更短的操作路径。
第一,微信+官网。即通过SCRM营销自动化后台打通微信服务号与官网。微信服务号与官网的整体内容资产建设,建议要有两条渠道统一的数据汇总,通过SCRM将多渠道数据统一打通,数据整合,数据联动。
第三,微信+员工/用户:全员营销。利用员工和用户,通过众包方式,以积分激励员工分享。搭建营销管理平台,有效追踪员工参与情况及信息传播的营销过程,使营销效果和价值可量化。通过技术整合能力,进行营销游戏接入及控制,搭建游戏管理平台,使功能可复用,降低开发频次和成本;通过搭建粉丝管理平台,沉淀获得粉丝,形成粉丝资产,形成营销闭环,实现粉丝沉淀及转化。对于B2B企业而言,销售是市场内容传播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如何撬动销售团队的社交资源以扩大内容对于目标潜在用户的覆盖,对于有一定规模的销售团队来说,全员营销系统对于获客与品牌的帮助颇大。
第四,微信+其他自媒体:杠铃内容策略。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把一篇内容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或者不同的样式,在不同的渠道发布,尽可能多地挖掘其中的价值。
三、日常运营管理
用最合适的频率,通过合适的媒体,发布合适的内容。
1、内容推送时间规划表:
通过制定内容推送的时间表,可以避免内容发布的重复性,并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来决定发布的具体时间。内容有序推动的一大前提就是以存量内容做后盾,流量内容做先锋。根据内容的生命周期,可以将内容分为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存量内容作为后盾,负责SEO;流量内容作为先锋,负责PR(public relation,公共关系)。无论存量内容还是流量内容,对于用户而言,都必须是有价值、与其有关联的内容。两者互相反哺,形成一个稳扎稳打的策略。在制定内容规划时间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和建议。
a.需求激发:内容是否能激发目标人群的兴趣?哪些内容最有可能产生销售线索?
b.产品市场:内容是否充分支持各个产品线的市场推广需求?
d.社会化:哪些内容能提高社会化媒体的用户活跃度?哪些能形成社会化传播?
2、保证内容能够依据规划进行:
不要承诺在预计最快的时间点完成任务,给自己留些余地,以防不可预见的突发情况;如果你与外部的团队(技术、设计、作者等)共事,务必提前制定好严格的时间表,并确保他们严格执行;每隔几天检查一遍时间表,确保所有事项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3、给不同的人发送不同的内容:
对于企业而言,用户所处的销售漏斗区间不同,需要的内容也是有所差异的,在发送时,需要推送个性化的不同内容。如对于已经下载过《内容营销电子书》的会员,推送内容营销系列公开课;对于已经报名过公开课的会员,则定向推送内容营销线下活动。精细化的推送能促进用户进入销售漏斗的下一层。
四、渠道布局优化
常用的渠道分析点,主要包括渠道能力、渠道成长、渠道风险。通过不断循环反馈,将优化动作标准化:
a.周期检查:定期/不定期地通过数据反馈分析,常态化评估。
b.学习研究:学习行业先进,对本企业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
c.效果评估:要将渠道纳入整个内容评估体系中。